1945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
討論去重慶談判問題
1945年8月26日,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,繼續(xù)討論去重慶談判問題。
毛澤東發(fā)言指出:蘇美英三國都不愿中國內戰(zhàn),國際壓力是不利于蔣的獨裁統(tǒng)治的,所以重慶是可以去和必須去的,這樣可以取得全部主動權。要充分估計到蔣介石逼我作城下之盟的可能性,但簽字之手在我。必須作一定的讓步,在不傷害雙方根本利益的條件下才能達到妥協(xié)。我們讓步的第一批是廣東至河南的根據(jù)地,第二批是江南的根據(jù)地,第三批是江北的根據(jù)地,要看談判的情況。在有利條件下是可以考慮讓步的。隴海路以北迄外蒙一定要由我們占優(yōu)勢。東北也要占優(yōu)勢,行政大員由國民黨派,我們去干部,一定有文章可做。如果這些還不行,那末城下就不盟,準備坐班房。我去了重慶,領導核心還在延安。延安不要輕易搬家。由于有我們的力量、全國的人心、蔣介石自己的困難、外國的干預四個條件,這次去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。
1945年8月26日中共中央發(fā)布
關于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黨內通知
1945年8月26日,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關于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黨內通知。通知指出:在談判中我方準備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出必要的讓步,以便擊破國民黨的內戰(zhàn)陰謀,取得政治上的主動地位,取得國際輿論和國內中間派的同情,換得我黨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。關于談判結果可能出現(xiàn)的兩種局面,通知指出:如果出現(xiàn)和平發(fā)展的局面,我黨應當努力學會合法斗爭的一切方法;如果國民黨還要發(fā)動內戰(zhàn),我黨就站在自衛(wèi)的立場上,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消滅來犯者。通知告誡全黨,絕對不要因為談判而放松對蔣介石的警惕和斗爭;必須依靠自己手中的力量和行動指導上的正確,必須堅決依靠人民。
1973年8月26日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
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在北京試制成功
1973年,在北京試制成功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00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。隨后,這臺計算機經過3000多小時的試算運轉,性能穩(wěn)定,質量良好,達到預定的設計要求。這是中國科學技術發(fā)展的一項重大成果,是中國電子計算機發(fā)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。
新中國成立后,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(fā)展。1956年1月,中共中央召開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,周恩來作《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》,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(fā)出“向現(xiàn)代科學進軍”的號召。毛澤東在會議最后一天講話,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知識,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斗,給予廣大科技工作者極大鼓舞。會后,全國迅速掀起向科學進軍熱潮。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認真鉆研科學知識,勇攀科學高峰。
同時,在國家大力支持下,有關方面開始計算機研制工作。經過刻苦攻關,1958年至1959年,相繼研制出中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計算機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。一般稱為中國第一代計算機。
1965年,中國自行研制成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的晶體管電子計算機,一般稱為中國第二代計算機。
20世紀70年代初,在上海試制成功中國第一臺集成電路通用數(shù)字電子計算機,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1萬次,一般稱為中國第三代計算機。中國能夠制造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0萬次以上的電子計算機,標志著計算機工業(yè)的長足發(fā)展。
改革開放以后,中國電子計算機發(fā)展日新月異,不斷創(chuàng)造新的佳績。
1980年8月26日
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在
深圳、珠海、汕頭和廈門設置經濟特區(qū)
1980年8月26日 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,同意在廣東省深圳、珠海、汕頭和福建省廈門設置經濟特區(qū),批準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經濟特區(qū)條例》,決定設立國家能源委員會,通過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》。
1980年8月26日
中共中央為李德生徹底平反
1980年8月26日,中共中央、中央軍委批轉《總政治部關于為李德生同志平反的報告》,決定為在“ 文化大革命”期間“四人幫”制造的“放火燒荒”事件中遭受迫害的李德生徹底平反。
李德生,1916年生于河南新縣。李德生1930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,1931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,1932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,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,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。
1930年,李德生不足14歲時就參加紅軍,經歷“八廟埡戰(zhàn)斗”“百團大戰(zhàn)”“響堂鋪戰(zhàn)斗”“千里躍進大別山”“刀劈三關戰(zhàn)襄樊”等戰(zhàn)爭??姑涝瘯r曾任志愿軍第12軍副軍長,參與指揮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(zhàn)役。
1973年中共十大上,當選為中央委員。在十屆一中全會上,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常委、副主席。他還曾協(xié)助周恩來處理林彪叛逃事件。
1981年8月26日
鄧小平首次提出“一國兩制”
資料圖:鄧小平會見士傅朝樞
1981年8月26日,鄧小平會見臺灣、香港知名人士傅朝樞,進一步闡述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政策。
鄧小平指出,和平解決臺灣問題,可以采取獨特的模式,臺灣不搞社會主義,社會制度不變,外國資本不動,甚至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。臺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。我們要力求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,實現(xiàn)祖國統(tǒng)一,但是也不能排除在某種情況下被迫使用武力。即使武裝統(tǒng)一,臺灣的現(xiàn)狀也可以不變,臺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、一個區(qū),還保持它原有的制度、生活。中共十分愿意、十分贊成國共第三次合作,中國這件事要臺灣海峽兩岸的領導人和人民來決定。兩岸實現(xiàn)“三通”沒有先決條件。
1988年8月26日
鄧小平談中國的發(fā)展與改革問題
1988年8月26日,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竹下登時談到中國的發(fā)展與改革問題指出:中國要在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(fā)達國家的水平,就必須進行重大改革。我們在闖難關謀求今后的發(fā)展方面,第一,改革既要堅決,又要穩(wěn)妥;第二,改革期間的經濟增長仍要保持適當?shù)乃俣?,不能太高,也不能太低,應特別注意不要勉強追求太高的速度,當然太低了也不行;第三,如果這個期間能得到更好的國際合作,取得國際幫助,我們渡過難關的能力就會更強一些。
1999年8月26日國務院發(fā)出
《關于實行公民身份號碼制度的決定》
1999年8月26日,國務院發(fā)出了《關于實行公民身份號碼制度的決定》。國務院決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,在全國建立和實行公民身份號碼制度。
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、國務院發(fā)布
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見
2004年8月26日 中共中央、國務院發(fā)出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》。
《意見》強調指出,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,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,把他們培養(yǎng)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(yè)的建設者和接班人,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(zhàn)略意義。
來源:中國共產黨新聞網(wǎng)、人民網(wǎng)、黨史網(wǎng)